他是中国考古界“奥斯卡”常客,曾用脚步丈量700多平方公里邙山陵墓群

发布日期:2022/10/28浏览量:

“石楬上的‘行清’一词怎么理解?一般认为这个词跟上厕所有关系……”27日下午,一场题“曹魏风物——洛阳西朱村一号墓石碣名物考释”的在线直播课吸引众多网友观看,洛阳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王咸秋作为主讲人,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解读了石碣上晦涩艰深的文言词汇,为观众展现了一份通俗易懂的曹魏贵族墓葬随葬品“清单”。


王咸秋生于1981年,山东济宁人,2003年从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毕业后来到洛阳,至今一直在从事田野考古工作。


作为一名“80后”青年考古人,王咸秋已是中国考古界“奥斯卡”的常客。他主持的邙山陵墓群考古调查与勘测、新安汉函谷关遗址、洛阳东汉帝陵考古项目,分别获得2007年度、2013年度、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殊荣。



 别看王咸秋如今“光环缠身”,一开始,他也跟不少年轻人一样,有过一段迷茫的岁月。


1.jpg


“工作头三年,我被安排参与邙山陵墓群考古调查与勘测工作。”王咸秋说,当时的他,对邙山陵墓群的重要性认识不清,总觉得这项工作枯燥又不出成绩,反观跟他一起参加工作的人,已经有不少人开始主持考古发掘。



不过,凭着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王咸秋和同事用脚步丈量了邙山陵墓群7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为进一步开展邙山陵墓群文物保护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后来的经历证明,这次的调查工作为自己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之后取得的一系列重要发现,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那三年的‘枯燥工作’。”王咸秋感慨地说。

在新时代这10年,王咸秋一直在开展东汉帝陵考古工作,随着发掘与研究的深入,东汉帝陵的陵寝制度和陵园布局变得越来越清晰。在王咸秋看来,一座帝王陵园的历史文化内涵远比一般的墓葬丰富,从秦始皇在陵旁设寝殿开始,陵寝制度的文化基因一直得到了传承延续。


 如今,不惑之年的王咸秋已经有了更成熟的职业规划。“未来,我希望能对洛阳各时期的陵寝开展更深入的研究,这对于挖掘河洛文化、填补洛阳考古空白具有重要意义。”王咸秋说。

扫码同步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