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成功进行石质墓志保护修复工作

发布日期:2022/04/14浏览量:

2022年3月23日至4月12日,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保护修复中心业务人员对院藏12件(套)出土石质墓志进行保护修复工作。


此次修复的石质墓志年代以宋代、唐代为主。在历经了千余年的风雨沧桑和人为劫难后,这些石质文物已经渐渐显露出种种老化残损的状况,墓志本体病害主要有断裂、侵蚀、剥落、残缺、字迹模糊等。此外文物的表层已经出现粉化、空鼓、剥落或者修复不当的问题,如部分墓志覆盖了很多褐色的物质,经过技术检测这些褐色物质就是当时粘贴石材的胶渍,流出来后对文物造成了二次损害,在这次修复中尽量将其清除。


1 (1).jpg

修复前


1 (2).jpg

修复后


此次修复本着最小干预、保存历史真实性和可再处理的原则进行。针对这批墓志,保护修复中心进行了病害分析检测,进行了强度和自由吸水率的现场测定。在此基础上,选择清洗材料和保护材料,并对相关材料进行试验评估,最终筛选出适合这批墓志的保护材料和技术,确保本次保护工程的实效性、安全性和可操作性。为了增加修复后文物本体的强度,修复采用了内嵌加固的方法,选用了高强度的粘接材料。这种方法对拼对和粘接的要求很高,既要保证墓志平整、字口纹饰衔接准确,同时要在粘接材料固化前的短时间内达到最佳的状态和位置。由于墓志的底面凹凸不平,所以在拼对时需反复地调整各个碎块之间的高度和角度。受地下库房场地的限制,大型的起重设备无法进入,墓志体量大,在拼对和粘接的过程中只能靠简单的机械和修复人员徒手反复搬抬,相互之间协调配合。拼对后墓志就地摆放,整个修复过程修复人员需长时间保持俯身姿势或是坐在地上来完成修复工作,再加上仓库环境密闭,空气流通差,粘接材料散发的刺激性气味、打磨过程中产生的粉尘无法及时消散,使得工作环境异常艰苦。

1 (3).jpg


1 (4).jpg


1 (5).jpg


为了能按时保质完成修复任务,修复人员克服了种种困难,历时半个多月,最终顺利完成了此次保护修复任务。

通过此次修复,墓志基本恢复原貌,有效推迟了石质文物的风化破坏速度,最大限度地将墓志本体及其所赋存的历史信息留给后人。

扫码同步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