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墓群的基本概况

发布日期:2023/12/26浏览量:

陵墓群位于洛阳市的北部、东部和东北部的邙

山地区,北依黄河,南临伊洛河盆地。地形地貌属于低山丘陵地带,是秦岭——崤山山脉的余脉,海拔高度120~340米。地势起伏平缓,高敞而空旷。黄土土层深厚,黏结性好,坚固致密,适于营建墓茔。至迟从东周时期开始,邙山便成为人们理想的安息之地,此后的2000多年一直延续着崇尚归葬的习俗,形成了冢台林立,墓碑高耸,石刻成群的历史人文景观(图一)。


图片 1.jpg


陵墓群占地面积750余平方公里,所在区域东西长50、南北宽20公里。地跨洛阳市所属的西工区、老城区、涧西区、瀍河区、洛龙区、偃师市、孟津县等7个区县。涵盖了20余个乡镇、360多个自然村。年代上从东周到东汉、曹魏西晋、北魏,一直延续到五代的后唐。陵墓群西至孟津县常袋乡酒流凹村——洛阳市红山乡杨冢村一线,东至偃师市山化乡南游殿村一山化乡忠义村一线。大致呈东西向长条形分布,可分为4个区段,即西段(北魏陵区)、中段(东周、东汉、后唐陵区)、东段(西晋、曹魏陵区)和夹河段(东汉、西晋墓群)(图二)。


图片 2.jpg


因此,邙山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古墓葬集中地,汇集着两周以来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古代墓葬,数量估计有数十万之众。这里过去曾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邙山古墓群”和“邙山陵墓群”属两个不同的概念、。“邙山古墓群”泛指邙山上的所有古墓,而“邙山陵墓群”则专指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唐等6代帝陵及其陪葬墓群,它们是邙山古墓群的主体,是和其他时期其他类型墓葬交织在一起的。陵墓群在东汉、北魏、五代时期主要为大型的封土墓,其他时期则为非封土墓。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目前已知在邙山地区埋葬着6代共24座帝王陵墓。其中东周时期王墓8座,东汉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晋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后唐帝陵1座。东汉帝陵分别是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顺帝宪陵、冲帝怀陵、灵帝文陵;曹魏帝陵为文帝首阳陵;西晋帝陵分别是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文帝崇阳陵、武帝峻阳陵、惠帝太阳陵;北魏帝陵分别是孝文帝长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孝庄帝静陵;后唐帝陵为明宗徽陵。

洛阳邙山陵墓群作为全国最大的陵墓群遗址,是中国帝陵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布之密集,数量之众多,延续年代之长久,堪称中国之最。


图片 3.jpg


图片 4.jpg


图片 5.jpg


图片 6.jpg


图片 7.jpg


图片 8.jpg


图片 9.jpg

扫码同步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