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普查的目的、方式和工作进程

发布日期:2023/12/26浏览量:

邙山陵墓群作为一处重要的遗址有它的特殊性。第一,分布面积广,延续年代长,墓冢分布集中。第二,涉及的古代帝陵、陪葬墓群及其附属遗址数量庞大。第三,陵墓群之间、古墓群和陵墓群之间交错难辨。正是由于这些特殊性,使得考古调查工作趋于复杂和繁重。我们“邙山陵墓群考古调查与勘测项目”以传统的田野考古为基础,以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为补充,釆取以帝陵为重点,分阶段、分步骤实施的方式开展工作。邙山古墓冢的文物普查是整个调查与勘测项目的第一步,是掌控宏观全局的关键。从年代跨度上和墓冢性质上来讲,邙山古墓冢虽然不能与陵墓群直接对应,但却是我们认识邙山陵墓群的起点。只有将它们从古墓冢中剥离出来,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从文物保存的实际出发,我们也只能利用现存的古墓冢或者是大型封土墓来了解陵墓群,至少是东汉、北魏时期的陵墓群应该是这样的。

为了确定古代墓冢及相关遗迹、遗址的位置、数量,了解其规模、保存状况,我们先期收集、查阅了有关文献,上世纪80年代全国文物普查的档案资料,相关的遥感片、航测片、大比例地形图,为开展调查提供线索。调查人员在区域范围内逐乡逐村逐地实地踏查、访问。发现墓冢后,利用GPS进行定位,将调查地点的坐标标注在电子地图上。同时进行现场考古考察,测绘、照相、录像、采集遗物、记录遗迹情况等,利用出土遗物及相关资料初步确定墓冢的年代。最后根据田野工作的情况编写调查报告(图一〇)。


图片 10.jpg


文物普查的记录除沿用传统的方式外,我们还委托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开发研制了邙山陵墓群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字信息库,采用“3S”技术(GPS:全球导航定位,RS:遥感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对陵墓群所在区域进行监测、建档和管理。我们还开展了遥感、航空影像在陵墓考古中的应用研究,并利用这些技术寻找未知的古代墓冢。

田野工作先后做了4次,第1次调查为2003年10月-2004年2月,共调查墓冢座329座;第2次为2004年11月-2005年5月,对第1次调查的墓冢进行复查,总结前一阶段的工作经验,共复查墓冢329座,并调查墓冢36座;第3次为2005年11月~2006年4月,共调查墓冢333座;第4次调查2006年12月~2007年6月,共调查墓冢274座,并对邙山陵墓群区域内的石刻和存在疑点的墓冢进行复查。

受野外植被的限制,普查工作只能在每年的10月到次年的5月间开展。2004年2-5月,我们利用北魏孝文帝长陵开展文物保护工程之际,对长陵进行了属于第二阶段的调査钻探,首次发现了完整的陵园遗址(图一一)[1]。2006年7月-2007年6月,我们结合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郑州——西安客运专线考古工作,在偃师市境内对东汉洛南陵区进行调查,首次钻探发掘一座东汉帝陵陵园遗址,发现一座陪葬墓园遗址。


图片 11.jpg


扫码同步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