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收获和存在问题

发布日期:2023/12/26浏览量:

古墓冢的文物普查工作近4年,调查小组克服困难,踏遍陵墓群地域内的所有乡镇、村庄,行程5万余公里;访问当地群众千余人,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完成了调查勘测项目第一阶段的任务,取得了突破性的收获。首先,初步确定了邙山古墓冢的数量、年代及其分布规律,邙山古墓冢的总量开始明晰,为今后的考古研究和建档工作奠定了基础。其次,初步了解了邙山古墓冢的保护状况,为文物保护工作和大遗址保护规划提供了必须的条件。其三,由于信息系统的研制开发和使用,墓冢编号系统的初步建立,邙山的调查勘测工作建立了一个数字平台,确保今后的各项文物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延续性。其四,通过对原始资料的分析,邙山陵墓群诸陵区的区域范围逐渐明朗,利用考古学的方式来寻找并确定帝陵的地望。

限于普查对象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工作方式的主客观局限性,此次文物普查工作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憾。其一,实体墓冢的年代依据不足,可能会造成某些墓冢的年代不确切。涉及到成区域的墓冢,由于有以往的考古发掘和文献资料参考,总体年代应该是准确的。其二,实体墓冢的数量和性质经过普查、复查、钻探查证,应该没有大的问题,夷平墓冢的数量、性质、年代则可能存在遗漏和错误,只能作为重要的参考。其三,由于时间有限,和墓冢有关的遗迹、遗物发现较少。


图片 20.jpg


图片 21.jpg


图片 22.jpg


本次调查领队朱亮、史家珍,参加调查的有朱亮、史家珍、严辉、王咸秋、王文浩、黄吉军、王遵义、蔡孟珂、贾小龙、孙建国、陈文超、路朝阳、张新伟、樊志明、赵书水;钻探为马胜利、马利强、马建民等,绘图有贾小龙、陈文超、马利强、于飞、马寅清、张海涛,信息系统、遥感测绘、近景测绘是黄晓波、张振文、孙伟;电子地图为黄晓波、张振文、张向军。

执笔:严辉、王咸秋

注释:

[1]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北魏孝文帝长陵的调查和钻探》,《文物》2005年第7期。

[2]《水经注》卷一五《洛水注》,巴蜀书社,1985年。

[3]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烧沟汉墓》,科学出版社,1959年。

[4]郭建邦《河南孟津送庄汉黄肠石墓》,《文物资料丛刊》第4辑。

[5]洛阳文物工作队《洛阳发掘的四座东汉玉衣墓》,《考古与文物》,1999年第1期。

[6]同[5]

[7]同[5]。

[8]郭培育、王利彬《洛阳朱家仓汉墓群考古取得重要收获》,《中国文物报》,2004年7月21日。

[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汉魏洛阳城西东汉墓园遗址》,《考古学报》193年第3期

[10]郭玉堂原著,(日本)气贺泽保规编著《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汲古书院,2002年。

[11]同[10]。

[12]同[10]。

[13]《后汉书》李贤注引《帝王世纪》,中华书局,1965年。

[14]《后汉书》《续汉书·礼仪志下》刘昭补注,中华书局,1965年。

[5]同[14]。

[1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工作队《西晋帝陵勘查记》,《考古》,1984年第12期

[17]同[10]。

[18]黄明兰《洛阳北魏景陵位置的确定和静陵位置的推测》,《文物》1978年第7期。

[1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工作队、洛阳古墓博物馆《北魏宜武帝景陵发掘报告》,《考古》1994年第9期。

[20]同[1]。

[21]洛阳石刻艺术馆《元怿墓志》,河南美术出版社,1985年。

[22]徐婵菲《洛阳北魏元怿墓壁画》,《文物》2002年第2期。

[23]同[10]。

[24]洛阳博物馆《河南洛阳北魏元乂墓调查》,《文物》1974年第12期。

[25]王车、陈徐《洛阳北魏元乂墓的星象图》,《文物》1974年第12期。

[26](宋)王明清撰《挥麈前录》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原文电子版济南开发区汇文科技开发中心编制,武汉大学,1997年。

[27]《洛阳县志》卷四,乾隆十年(1745年)刊本。


扫码同步到手机